1965年彭德怀赴西南前与杨尚昆辞行,彭德怀:我心里很难过

发布日期:2025-05-22 06:00    点击次数:196

前言

1998年8月下旬的一天,在北京301医院的一间病房里,曾经担任过国家主席和中央军委副主席的杨尚昆同志在病榻上静静的躺着,他的身旁放着一篇刚刚修改好的文稿《追念彭大将军》,这是他为了纪念彭德怀百年诞辰而写的,已经来来回回修改了多遍。

彭德怀元帅

他在文中写道:

“彭德怀同志是我一生中关系最为密切的战友,我和他相识相知32年,自从1965年分别后,到现在有33年了。虽然别离的时间已经超过了相识的时间,但是我对他的思念之情没有丝毫的淡化,反而日久弥新。”

工作人员在病床旁边一遍又一遍地读着这篇文稿,杨尚昆听着听着,不禁回忆起了曾经的那段岁月。

杨尚昆:彭老总可是救过我命的人

1933年6月的一天,红三军团团长彭德怀接到组织的通知,党中央决定另派新政委来红三军团工作,而新来的政委就是杨尚昆。

革命战争时期的彭德怀

这时的彭德怀35岁,已经是久经沙场、威名远扬的猛将。而即将调任的新政委杨尚昆比彭德怀小了9岁,虽然他只是一名有着白区工作经验的知识分子,但是他很早就投身革命,党龄比彭德怀还长两岁。由于彭德怀脾气火爆,很多人担心两个人在工作中会配合不好。

杨尚昆接到任命后,马上前往了红三军团就任。当他走近彭德怀所在的指挥所后,看着彭德怀的的穿戴、装束都和一名普通的战士一样,腿上的绑带却打的很整齐,表现出一种长期在部队生活的军人风度。

彭德怀看见杨尚昆走了进来,马上迎了上去,他用一口浓重的湖南口音说道:“欢迎你来我们红三军团工作,以后我们就一起齐心合力干吧。”

杨尚昆紧紧握住彭德怀的手,谦虚地说道:“我带兵打仗是外行,刚来到苏区工作,以后在工作中希望你多多关照。”

年轻时候的杨尚昆

彭德怀诚恳地说道:“我年龄比你大,但是文化程度不高,同你相比较,我参加革命比较晚,今后在工作中有什么事情,我们一起商量,互相帮助。”

一个是出身行伍、久经沙场的战将,一个是从苏联归来缺乏实践的留学生,他们怀揣着对革命的雄心壮志,畅谈起了革命的未来。后来的杨尚昆在回忆起这段岁月的时候,总是微笑着说道:“我和彭老总之间经常促膝谈心,彼此之间没有任何的芥蒂。”

1934年2月,蒋介石调集重兵对中央苏区进行了第五次“围剿”。面对敌人的进攻,党中央做出决定,让彭德怀的红三军团驻守到广昌地区,应对来犯之敌。

蒋介石集结了十几个师的兵力,制定计划的时候,他对着手下的将领说道:“广昌是共产党的重要根据地,同时也是我们作战的第一步,等到拿下广昌后,我们就攻击他们的首府瑞金。”

中央红军在反围剿的斗争中

为了在此次的战役中取胜,蒋介石专门设立了北路军广昌指挥部,由陈诚担任了总指挥。陈诚来到作战前线后,马上制定出了详细的作战计划。

开战前夕,博古、李德等人来到了作战前线。面对敌人的进攻,他们要求红军战士们用简陋的武器装备同敌人的飞机大炮抗衡,和敌人拼消耗战。彭德怀和杨尚昆担心这样下去,不仅部队会有重大的伤亡,甚至连广昌都无法守住,他们多次提出意见,但都没有被采纳。

战士们只得根据博古等人做出的部署去修建防御工事,来抵抗敌人的进攻。当时的红军部队摆出了一副与广昌城共存亡的架势,准备与敌人决一死战。

广昌战役中的一幕场景

几天后,广昌战役打响了。国民党利用武器装备上的优势,对红军部队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几十架飞机在空中飞来飞去,战士们修建好的防御工事遭到了敌人的破坏。

紧接着,敌人组织起了队伍,朝着红军部队的两个师冲了过去。在敌人的疯狂进攻下,战士们伤亡惨重。面对这一番情景 ,彭德怀、杨尚昆以及广大的指战员们,都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

最危险的是,当时有一架敌机朝着彭德怀和杨尚昆所在的方向飞了过来,直接就扔下了一枚炸弹。彭德怀有着丰富的经验,他一听到敌机往下俯冲的声音后,就直接把杨尚昆推到了坑道里。

最后炸弹在坑道口爆炸,两个人都安然无恙。后来的杨尚昆在回忆中提到这件事情的时候,泪流满面地说道:“彭老总可是救过我命的人。”

面对巨大的伤亡,彭德怀和杨尚昆决定违抗博古等人下达的命令,将队伍安全撤退出前线,从而保存实力,找准机会与敌人作战。

李德

在指挥所里,彭德怀当着众多革命同志的面,大声地指责道李德等人:“这次战斗,如果让战士们继续听你的命令,把队伍集结在广昌的话,那么就全完了。战士们奋斗了七八年,好不容易打下这块根据地。可是在你们的指挥下,损失了多少战士,你们到现在都不承认你们的错误。”

李德听后极为恼怒,面对彭德怀的指责,李德带着翻译气哄哄地离开了指挥所。

几十年后,杨尚昆在回忆中说道:“彭德怀同志那种正义凛然、敢于同错误路线作斗争的形象,至今还留在我的记忆里面。”

面对张国焘的分裂主义,他们坚持斗争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下,被迫进行战略转移,从此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开始后,彭德怀、杨尚昆领导下的红三军团可是红军队伍中的一支铁军。他们在突破敌人的四道封锁、四渡赤水、南渡乌江等战役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红军在长征途中油画

在长征的过程中,杨尚昆与彭德怀结成了生死与共的战友。在这段艰苦的岁月中,他亲眼见证了彭老总的骁勇善战,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同甘共苦。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雪山脚下胜利会师,彭德怀、杨尚昆等指战员同志十分的振奋。

与此同时,红四方面军的张国焘却想要挟党中央和毛主席,夺取党中央的最高权力。张国焘早就听说过了彭德怀的威名,他不断地试图挑拨彭德怀与毛主席之间的关系。

张国焘甚至还直接向彭德怀许诺:“我知道你的队伍从江西出来以后,一路损失惨重,我可以直接给你三个师,由你来进行指挥。”

彭德怀为人正直,当面驳斥了张国焘的言论,拒绝了他的引诱。

当天晚上,彭德怀把发生的情况和杨尚昆说了一遍。说完之后,彭德怀愤怒地对着杨尚昆说道:“张国焘这个人,把我当成什么人,我不是军阀,要是让我当军阀的话,我就不当红军了。”

彭德怀越想越气,特别是张国焘蓄意挑拨他与毛主席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更是令人愤怒。两个人谈话结束的时候,彭德怀专门叮嘱杨尚昆,希望他对张国焘保持警惕。

几天后,张国焘专门把杨尚昆请了过来。其实对于杨尚昆来讲,张国焘与他是老相识了。在莫斯科学习的时候,张国焘就是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成员,两个人有过不少的接触。回到祖国开展工作后,两个人又相继来到了全国总工会共事。

在上海工作的那段时间,张国焘是党团书记,而杨尚昆则是宣传部长。不过杨尚昆对于张国焘在工作中的表现并不喜欢,在他的心目中,张国焘是一个喜欢摆老资格的人。

张国焘见到杨尚昆的时候,提起了在上海工作的那段数月,两人简单寒暄了几句之后,张国焘以夸赞的口吻说道:“老杨啊,你是个文人,现在投笔从戎,开始拿起枪杆子了,辛苦了。”

杨尚昆在工作

在席间的时候,张国焘说话吞吞吐吐,杨尚昆心里明白张国焘请自己来的目的。他意识到,如果继续同他谈下去的话可能会涉及到一些党的战略方针的问题,张国焘肯定会趁机拉拢自己,那样的话反而会弄得不欢而散。杨尚昆在席上不断地去找其他的话题去说,希望能够把张国焘应付过去。

杨尚昆不像彭德怀的脾气那样火爆,虽然他们在反对张国焘的斗争中,使用的方式不同,但是他们的立场始终都是一致的。

党中央和毛主席从大局出发,为了团结红四方面军北上,决定把杨尚昆派到红军总政治部担任副主任。从此,彭德怀与杨尚昆这两位患难与共的战友不得不就此分手。

不久,杨尚昆跟随右路军行动,一起北上。北上过程中,张国焘公然违反中央作出的决定,将部分红军战士带到了西康地区。在这关键时刻,中央决定单独北上,叶剑英赶紧将这一情况告知了杨尚昆。

彭德怀

杨尚昆知晓后,马上带领一部分人连夜行军,追赶红一方面军。赶了整整一夜后,他在黎明时分成功的追上了大部队。

跟上大部队之后,他发现毛主席和彭德怀正在远远地向着他招手。毛主席高兴地说道:“你来了就好啊,我们正为你担心呢。”

彭德怀望着杨尚昆,没有多说什么,只是紧紧地握住杨尚昆的手。

几天后,中央政治局召开了扩大会议,党中央决定将北上的7000多名红军战士改编成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由毛主席来担任政委,由彭德怀来担任 司令员,杨尚昆则担任了政治部的副主任。

彭德怀与杨尚昆辞行,彭德怀:这次去西南,我很难过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国共两党开始了第二次的合作。中国工农红军改编成了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彭德怀作为八路军的副总司令来到了山西地区,进行抗日。

与此同时,杨尚昆则担任了中共中央北方局副书记,同书记刘少奇一起,来到了山西前线开展工作。

抗日战争中的一幕场景

1938年11月,组织上做出决定,把中共中央北方局驻扎在晋东南的太行山区,同八路军总部在一起,领导敌后军民抗击日本侵略者。两个生死与共的老战友再次并肩战斗在了一起。

解放战争时期,彭德怀担任了西北战场的前线总指挥,负责保卫陕甘宁边区。杨尚昆则担任了中央警卫局的司令员、中央后方委员会副书记,负责保卫中央首长的安全。两个人一个在前线,一个在后方,相互配合着对方的工作。

1947年6月的一天,杨尚昆接到了任务,要前往彭德怀的住所转送毛主席的亲笔信。杨尚昆不敢耽搁,他随身带了几个人,然后骑马走了五天,赶到了陕北定城的前方司令部,见到了彭德怀,两个老战友久别重逢,心中异常高兴。

杨尚昆把毛主席的信件交给了彭德怀,彭德怀看到毛主席的信件后,心中极为高兴。他对着杨尚昆说道:“主席现在想把西北的军事工作交给我来负责 ,把后方的地方工作以及后勤等交给贺老总管理。”

杨尚昆听后说道:“主席这次准备去苏联去见斯大林,授予你这么大的重任,这就是临行前的托付啊。”

毛主席与杨尚昆

彭德怀点了点头:“一个韩信,一个萧何嘛。”彭德怀的意思是在说把作战指挥来交给自己,把经营后方的工作交给贺龙,毛主席就像汉高祖一样知人善用。

不久,中央军委决定对西北野战兵团进行改编,并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由彭德怀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到了这时,杨尚昆心中才明白,原来毛主席让他送信的目的是为了酝酿新的战略部署,而彭德怀早已把这一切都看明白了。

合作的过程中,杨尚昆对彭德怀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他多次对着别人说道:“有的人把彭德怀看成一介武夫,其实是一种误解。彭德怀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更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

1959年国庆节前夕,彭德怀搬出了中南海,举家迁移到了吴家花园。这段时间,毛主席专门指定由杨尚昆来负责与彭德怀之间的联系与生活安排。杨尚昆经常出入彭德华所在的吴家花园,去看望自己的老战友,并转达毛主席对他的关怀。

毛主席与彭德怀

彭德怀不习惯悠闲的生活,每次杨尚昆去找彭德怀的时候,他不是在劳动,就是在走访社员群众,或者在家中读书。彭德怀经常邀请周围的社员和他一起来看电影,这段场景让杨尚昆不断地回忆起曾经相识的岁月。彭德怀对着这位曾经的政委说道:“只要人民幸福,我就快乐了。”

1965年,党组织做出决定,要彭德怀去西南三线担任副总指挥。毛主席亲自约见了彭德怀,希望他到达西南之后,好好工作。彭德怀十分感动,当下表示完全服从党中央做出的决定。

临行前,彭德怀来到了杨尚昆家中向他辞行。面对曾经的老战友,彭德怀感慨的说道:“这次去西南,我很难过。这次一别不知道何时才能相见。”

紧接着,彭德怀回忆起了革命的往事,他想起了在长征路上杨尚昆负伤的场景。说着说着,铁骨铮铮的彭德怀不禁潸然泪下。

彭德怀的追悼会

临行前,杨尚昆一再的说道,希望等彭德怀回北京后再聚首,可谁都没有想到的是这次见面竟然成了两个人之间的永别。

1978年,杨尚昆恢复工作,回到了北京,他急忙的打听着彭德怀的消息。当他得知自己的老战友在4年前就病逝了,不禁潸然泪下。

1979年,杨尚昆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我所知道的彭老总》,来回忆自己与彭德怀相处的种种往事,这篇文稿凝聚了他们之间的革命友谊。1998年,这一年是彭德怀诞辰一百周年,病床上的杨尚昆专门发表了文章《追念彭大将军》,来寄托自己的哀思。

晚年的杨尚昆

彭德怀和杨尚昆在革命中相识,此后他们不管是在顺境还在逆境,他们心中所想的都是国家和人民。他们不仅留下了传颂千古的丰功伟绩,更留下了一段璀璨夺目的友谊佳话,值得后人永远缅怀。